重慶:數字化社會救助破“四難”
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進社會公平的兜底性制度安排。近年來,我國基層社會救助體系不斷健全,覆蓋范圍持續擴大,救助渠道日益多樣,救助標準穩步提升,較好發揮了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功能,但傳統社會救助運行制度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流程繁瑣、透明度不足、識別困難群眾不精準、救助資源分割分散四大難題,影響社會救助功能的有效發揮。
重慶市近年來積極探索數字化賦能社會救助工作,以搭建“渝悅救助通”應用平臺為抓手,重塑救助申請審核確認流程、健全困難群體動態監測和主動發現機制、一網整合多渠道救助資源,有效提升了社會救助效率、精準度和困難群眾的獲得感。
數字賦能讓群眾少跑路救助更精準
“掃這里的二維碼進入‘渝悅救助通’微信小程序、選擇申請救助類型、上傳身份證照片、簽署授權書……”今年1月,在重慶市綦江區古南街道綦齒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前來辦理臨時救助的社區居民蔣章義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很快就在手機上完成了申請。“我本身是低保戶,因為腎病治療花了不少錢,需要申請臨時救助。”蔣章義說,“以后足不出戶就能辦理補貼,方便了很多。”
針對傳統社會救助運行的諸多難題,近年來,重慶市以民政部“救助通”試點為契機,依托數字重慶建設,積極探索以數字化賦能社會救助工作,搭建“渝悅救助通”數字平臺,重塑社會救助運行機制、健全動態監測識別體系、開展“社會救助一件事”改革,有效提升了救助效能。
陳顯明介紹,重慶通過“渝悅救助通”平臺,構建起從申請、審核到驗證、監測全流程的“指尖操作系統”,由以往只能上班期間到辦事大廳窗口提交申請,變為隨時隨地都可線上申辦。
同時,開通無差異幫辦代辦功能,通過社會救助工作人員、熱心群眾、網格員、基層民警等力量幫助不會使用電子設備的困難群眾,在“渝悅救助通”上代為申請救助。
依托這一平臺,構建起“進度可查詢、數據可溯源”的透明監管模式。重慶市民政局副局長許建華介紹,群眾提交申請后可通過移動端實時掌握救助事項辦理進度;主管部門對超時未辦結件納入督辦,每月通報救助平均辦結時長,有效遏制了超期限辦理、“吃拿卡要”“暗箱操作”等問題;同時,對已獲得救助的對象定期掃臉識別進行生存狀況驗證,困難群眾不用每季度跑到鎮街報到驗證,避免了死亡、刑拘人員等虛報冒領救助金等現象。
與此同時,動態監測預警功能能夠更加及時發現困難群眾。重慶渝中區13歲女孩琳琳家庭困難,作為低保對象被納入了監測范圍。2023年12月,當地街道通過重慶市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收到琳琳的大病醫療預警,工作人員主動聯系其父母為她申請了4000余元臨時救助,解決了家庭的燃眉之急。
“大數據精準動態監測預警為基層主動發現困難群眾工作裝上了‘千里眼’。”劉征介紹,提交救助申請的群眾即使被認定為暫不符合救助條件,其相關信息也會自動進入低收入人口數據庫,納入動態監測和社會救助對象的主動發現工作范圍。目前,重慶市已將防止返貧監測對象、低保邊緣家庭成員、殘疾人“兩項補貼”人員、在冊救助對象、臨時救助對象、2年內退出保障對象和申請救助未通過人員等8類人員共計155萬人納入低收入人口監測范圍。
針對困難群眾反映的多頭申請難題,重慶市也通過“渝悅救助通”把多部門救助事項整合為“一件事”,打破了救助資源分割的瓶頸。據了解,重慶市民政局已會同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城市管理局、醫療保障局、農業農村委員會等部門協同開展“社會救助一件事”改革,困難群眾申請基本生活救助的同時可聯辦醫療救助、廉租住房保障資格認定等13項救助事項。自2023年10月“社會救助一件事”上線以來,累計實現聯辦事項8.8萬戶、58.6萬件次。
多方協同釋放數字化功效
數字化救助有效提升了社會救助的效率、精準度、透明度和系統性,與此同時,受訪基層干部對數字賦能社會救助有更高的期待和展望。他們建議充分發揮數字化救助的綜合賦能效應,在挖掘利用數據價值、整合社會力量參與等方面進一步發力。
——推動數據協同、價值挖掘。受訪基層干部認為,社會救助涉及多部門數據信息,當前數據共享交互的及時性、有效性、準確性還有待提高。此外,數據價值及其利用還不夠,在精準對接、數字監督和決策咨詢方面的作用有待加強。
建議更好整合信息數據,建立多維度困難群眾識別指標體系,圍繞健康、教育、就業創業、家庭結構、生活形態展開立體綜合評估,精準勾畫困難家庭畫像,形成多維困難群體需求數據庫,智能推送至職能部門進行救助幫扶。
——整合社會力量參與救助。許建華表示,傳統模式下,困難群體的發現、識別、資源匹配,需要大量時間和人力成本,主要依賴政府投入。數字化平臺建立后,為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社會救助提供了機制保障。下一步,將探索建立民政部門與慈善組織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機制,引導公益慈善、保險等社會力量參與救助幫扶工作。
——更好統籌“大數據比對+鐵腳板摸排”。綦江區民政局救助科科長潘婭男認為,大數據比對審驗提升了效率和安全,但同時需要強化基層救助工作人員的線下作用,“鐵腳板摸排”工作不能少,有助于基層工作人員與受助對象建立深度信任關系,提高救助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讓社會救助既有精度更有“溫度”。
(應受訪者要求,琳琳為化名)
(據《瞭望》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