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節“鄉土味”十足的大思政課引導學生投身鄉村振興
在安徽池州市青陽縣朱備鎮,九華山后山腳下有一處名為“江村”的小村莊。不同于社會學家費孝通筆下的“江村”,這里很是“名不見經傳”。8月12日午后,三兩村民在街邊話著家常,零星的農家樂、飯莊迎接著游客的到來。
沿小路步行10余分鐘,行至名為“麻園”的村民組,這里更不為外人所熟知。300余名常住人口中,中老年勞動力不到50人,其余大多數為婦女和兒童,略顯凋敝。不過,7年來,每到盛夏,這里的村口便會熱鬧起來,一群統一著裝的安徽建筑大學“鄉行者”團隊師生來此開展社會實踐,為村落涂抹亮色。
該校30多位老師、近300名學生曾勘踏此處,從一橋一石一瓦地進行改造和環境治理,到引進精品民宿、提升鄉風文明、進行村鎮規劃,再到幫助返鄉創業者打造電商平臺,他們真正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今夏,來自安徽建筑大學城鄉規劃、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消防工程、工業設計、風景園林、建筑學等專業的20名本、碩學生如約而至,他們在專業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帶領下,在景觀提升、電商宣傳、調研報告撰寫等工作中體悟基層發展,了解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共上一節“鄉土味”十足的大思政課。
“鄉行者”為何而來來了能做什么
“我們團隊名字里就有‘鄉村振興’4個字,我先通俗地講講什么是‘鄉村振興’,讓大家明白此行的意義。”8月12日上午,在麻園村游客服務中心二樓會議室,團隊指導教師、安徽建筑大學藝術學院教師張時來和學生們開了一場“動員會”。
“團隊里也有同學出身農村,你們應該知道,產業是幫老百姓增收的根本。一產為農業,如種植,養殖;二產是加工制造業,比如加工山上的茶葉,或是將挖出的筍干變為筍制品;三產是服務業,如餐飲、住宿、景區、文創等。”張時來說,產業振興就是幫助農村找到適合的產業結構,像大家所在的江村,青壯年外出打工,村莊空心化嚴重,就適合“三產促一產”或“一二三產聯動發展”,通過旅游業來反哺和帶動農產品等銷售和品牌推廣。
張時來和同學們回憶,2017年,團隊剛來麻園村時,村莊破敗,房屋結構、顏色各異,道路不通暢,更別提文旅項目規劃。團隊走訪了全村50多戶人家,調整道路和文旅規劃,幫助開展村莊環境整治。2018年,安徽建筑大學在該村建立大學生實踐基地,師生對村莊內部重點建筑和室內進行改造設計,規劃藝術培訓中心、兒童樂園、書屋等場所,讓學生在實踐中進行畢業設計。
這些年,“鄉行者”團隊將發展藍圖繪到底。2019年,團隊幫助美化后的村莊招商引資,建設“宿心園”民宿集群,當地文旅產業邁上新臺階。2020年至2024年,通過“鄉行者”團隊直接、間接幫扶,當地村民增收80多萬元,受益農戶50多戶,平均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17萬元。
伴隨著他的講述,同學們漸漸入神,此時他接上先前的話題:“產業振興了,很多人不會離開村子,也就有了人才振興。當村莊‘流量’擴大,可以進一步挖掘地方文化、提升環境以及治理和管理模式,也就對應著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
隨后進行小組分工,英語專業2022級學生楊耀舉手提問:“老師,我是學英語的,不是建筑相關專業,我能做什么?”
“你能為特產和產品做翻譯啊!”張時來答道。
聽到同學們的哄笑,張時來解釋說:“你們有沒有聽過安徽提出的‘大黃山’全域旅游概念?其中強調皖南‘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黃金旅游線,我們所在的麻園村距離新建的九華山高鐵站10分鐘車程,未來一定會有更多外國游客到此消費,做好國際傳播非常重要。”
“村莊如果沒有文化,就沒有靈魂,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也是為了講好鄉村的文化故事。當下,國家實施和美鄉村建設示范點工作,也和我們的使命不謀而合。同學們,學好課本知識重要,也一定要及時了解相關政策啊!”會議最后,張時來補充說,大家不是來走馬觀花、擺拍打卡的,要依托專業知識,幫助地方實現提升,帶動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
在鄉土實踐中體會農村發展、鄉村振興
分完組,同學們分頭工作。“我們為盆景和奇石起名,并搭配古詩詞,制作視覺產品圖片,嵌入庭院、茶幾、客廳等場景下,也借此機會讓更多人認識九華山和周圍特產。”在創業者江啟國家的院子里,工業設計專業學生丁聰額前劉海被汗水打濕,他拿著卷尺、筆、筆記本、電腦等工具,記錄盆景和奇石的尺寸、來源、類型等信息,方便后期圖片制作和電商宣傳視頻剪輯。“如果用爬山進程來形容鄉村發展,麻園村好比行進到了半山腰。”這是他第二次參加社會實踐。7月,他跟隨團隊前往安徽池州市貴池區元四村,對返鄉投資茶葉產業的創業青年印象深刻。他感慨,所學知識并不僅限于本專業,有用的知識都可以投入鄉村發展。未來,他想為家鄉安徽淮南壽縣的鄉村發展出一份力——將傳統手工藝與現代設計理念結合,創新農產品包裝設計,提高產品市場認可度。
丁聰的身旁,是正在錄音的楊耀。楊耀負責將小組拍攝的創業者采訪內容翻譯成英文,并錄制英文音頻。這項任務需要扎實的語言基礎和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我發現自己在翻譯專業術語和表達方面還有待提高,有時會出現理解上的偏差,導致翻譯不準確。”
為了克服難題,他積極查閱資料,向受訪者請教。同時,為了保證戶外錄音質量,他會與受訪者先溝通,請他們盡量保持平靜的語速和清晰的發音。他還制定了詳細的工作計劃表,并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翻譯,以保證工作進度。“我看到了農村美麗風光,也感受到了百姓的辛勤勞作。鄉村振興的進程,不僅是物質條件的改善,更是精神文明的提升。”
風景園林專碩研一學生馬翊萌在本科階段并未涉及鄉村領域知識,對于農村的了解僅限于新聞報道。本次社會實踐,她負責帶小組進行鄉村景觀風貌提升。看到荒廢閑置的民房,村里幾乎找不到年輕人,她心里愈發感覺酸澀。
戶外測量時,她和小伙伴負責的地塊長約74米,寬約25米,涉及5棟民宅。她記得指導老師說過,這里未來要設計改造成徽派景觀,規劃精品民宿群、草坪、露營地、油菜花地,游客打卡拍照時,九華山的云霧繚繞與精品民宿群相映成趣。同時,景觀提升要以改善村民生活環境和生活品質為出發點,尊重當地的建筑風格、形式,不是一味推倒、重建。
為此,他們仔細測繪記錄民宅、步道、菜園、圍墻的尺寸,以便于后續使用SU建模、PS繪制效果圖和鳥瞰圖。“我們運用植物選取搭配、景觀節點設計、園林建筑設計等所學知識,進行建筑外立面、宅旁綠化及步道提升。這一處未來可以作為提升示范區域,當全村風貌改造完成,就能夠吸引更多游客。”
天氣炎熱,村民們送上涼開水、紙巾和草帽,讓學生們十分感動。
馬翊萌還觀察到,村民開始注重文娛生活,這給了她新的啟發,結合農村文化設計公園和廣場,使之成為村民休閑的場所、文化宣講的基地。
扎根鄉土的“大思政課”正影響更多人
在團青陽縣委安排下,團隊了解當地鄉村振興、基層治理、文化創意、電商直播等重點工作,增強體驗感。“在短視頻和新媒體方面下功夫,積累客源和口碑”“晚上散步時沒地方去,希望加強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能否在各村開通前往九華山景區的接駁班車”……學生們還和當地村民、村干部座談,暢想文旅發展。安徽省團校教師陳海平向團隊學生開展《新時代中國青年健康成長的正確道路》“行走的思政課”微宣講。
“從與村民座談到村莊景觀實地測繪,從電商宣傳幫扶到提供全方位系統化綜合技術服務,本次活動參與學生多學科、跨專業,實現‘老帶新’組隊合作,為地方鄉村振興建設出謀劃策,為和美鄉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持。”隨隊指導的安徽建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張中感慨,活動通過實地走訪、親身體驗、志愿服務等方式,讓社會活動成為思政課“課堂”,讓生活實踐成為思政課“課本”,讓學生在知行合一中更好地理解理論、掌握專業知識。
這節“知行合一”的大思政課,潛移默化影響了參與者和受助者。
江啟國的兒子江盛出生于2000年,曾在部隊服役,后因公負傷退役,陷入迷茫和焦慮。2019年,江啟國結束在青陽縣城開服裝店的創業歷程,回到麻園村的家中售賣盆景,那一年,安徽建筑大學“鄉行者”團隊為他規劃園林,把豬圈改造為盆景展示長廊。當年,恰逢進出城便捷道路修通,他增收了10萬元。
大學生來家幫忙,讓江盛感受到不一樣的青春力量,聊天時,他被師生扎根鄉村的故事感染,立志努力學習。后來,他考入安徽建筑大學會計學專業。每次懈怠時,同學和老師給予他動力和奮斗方向。“我也要像母校師生一樣,把有限的生命和力量投入到鄉村振興和國家建設中去。”8月13日,在家中備考研究生的江盛對記者說。
2021年8月,該校環境設計專業大三學生羅應才跟隨“鄉行者”團隊來到這里,測繪、設計門窗,打造院落裝飾“景觀帶”。他的家鄉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農村,高中時每逢暑期,都有大學生志愿者對民房進行設計改造,這讓他對自己的專業充滿向往。
羅應才說,在麻園村的實踐是自己學生生涯的濃墨一筆,他認識到,設計不是閉門造車。“實際項目中有很多細節需要設計師反復推敲琢磨,如風土人情、特產文化等。廣袤的鄉村空間能帶給人無限的設計靈感。”
2022年畢業時,羅應才面臨工作、生活等多方面壓力,結合實戰經驗,他決定帶著夢想拼一把,開始了新媒體和電商創業旅程。“從大山里一步步走出,克服困難和迷茫,我感謝奮斗的自己。我也關注家鄉金寨紅色旅游的發展,未來,我要幫助家鄉特產拓寬電商銷售渠道,提高鄉親們的收入。”
在安徽建筑大學黨委書記馬文革看來,學校利用暑期社會實踐、思政課實踐教學、紅色文化研學等活動,創新“知識傳授+服務能力提升+價值引領”一體化特色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不斷延伸拓展思政課堂教學“半徑”,引導學生扎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推動行走的大思政課不斷走深走實。
8月13日,團安徽省委書記陳明生到麻園村調研并看望“鄉行者”師生,他感慨,本碩學生跨專業、跨學科合作,將鄉村調研、畢業設計、微改造等緊密結合,并將思政引領工作貫穿實踐全過程,是社會實踐的新模式。青年學生在基層一線經風雨、見世面、長才干,也是成長成才路上的“必修課”。 (據《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