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創新: 長江商學院的思考、探索與實踐
長江商學院EMBA開學第一課
■ 長江商學院創辦院長、中國商業與全球化教授 項兵
近期,國家把實現共同富裕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對‘如何理解共同富裕?如何促進共同富裕?’等國家民生關切做了一攬子頂層規劃。同時也強調,要對共同富裕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有充分估計,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徑,總結經驗,逐步推開。
進入新時代,推動實現共同富裕被擺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這可能需要每個企業與機構對于自己的社會功能與價值做一個全面的審視、更新、變革與提升。把企業的社會功能與作用貫穿到企業的整個戰略與管理之中,這已經是企業生存與長期健康發展的一個必要條件。
作為非營利性教育機構,長江商學院創辦的初心是為中國培養一批具有全球視野與全球擔當、人文關懷及社會責任并擁抱創新、驅動創新的企業家,為我們的民族復興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從2002年11月21日創辦的第一天起,長江便把‘引領管理教育發展,培育新一代商界領袖精英,推動社會和諧進步’的社會功能置于核心位置,并圍繞著商學院的社會責任及功能進行了一系列的思考、探索、實踐與創新。本文希望對這些探索進行回顧、歸納與總結,以便于和社會各界同仁共勉、并促進互學互鑒,為實現共同富裕做出貢獻。
項兵院長在長江商學院與江西省吉安市聯合開辦的“領航井岡”企業家高級研修班上授課
探索 1 :
2005年全球首家將人文課程系統引入商學教育,奠定公益與慈善、企業社會責任以及社會創新的基石
長江邁出的第一步是在2005年把人文課程(哲學、宗教及歷史)系統地引入管理教育。長江應該是全球第一家啟動系統人文教育的商學院。“從最早的‘中西貫通’到2005年的‘人文關懷’,長江商學院從創辦以來一直按照既定的戰略目標——‘打造世界級商學院’的夢想和激情前進著。”當時重視人文關懷的考量出于以下幾點:
首先,善由心生。企業家唯有心懷同理心、惻隱之心、悲憫之心與感恩之心,唯有內生的向善與自覺的擔當,而不僅僅是來自外部的強制監督與強力約束,才能鑄就真正具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的商業領袖。從這個意義而言,人文底蘊是人文關懷的一個前提,也是公益與慈善及企業社會責任擔當的一個基石。
第二,現有商業決策的基本原則及框架是比較短視的。2012年,筆者提出了對“人類集體短視”的顧慮。世界當前的商業及政治體系激勵我們的政商領袖注重當下成效和短期利益,攸關人類長遠發展的問題得不到足夠的重視與解決。人文課程帶來的歷史觀會給企業決策者帶來更為長線的思維。這會有助于應對人類集體短視而造成的氣候變化及其他可持續發展問題。
第三,當時傳統管理教育的教育理念、方法和課程設計過于關注如何掙錢的“優術”,對于為什么掙錢、財富如何使用的“明道”重視不足,更缺少為人類守望未來的長線考量。長江將人文課程系統引入管理教育,希望借此推動世界管理教育由“術”而“道”的變革。同時,“企業家要想贏得世界的真誠認同和真心尊重,在創造財富上要取之有道,在財富使用與處置上更要富有責任感與人文關懷。做到這一點,必須超越‘家天下’的傳統理念,心要‘盛得天下’。”
第四,人文底蘊也是通過全球價值對接來實現整合全球資源的一個必要條件。中國再崛起需要的企業家必須有能力整合全球的資源,他們不僅要懂科技、懂管理、懂市場營銷,同樣重要的是要能與全世界做到價值對接。價值對接能力是整合全球資源為我所用的一個必備條件,而價值對接的基礎是人文底蘊。“要想實現與全球的無縫對接,對文化理念、宗教信仰等的互相理解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第五,長江商學院志在培養的企業家,既不是為股東創造價值的工具,也不是只為追求財富的經濟“動物”,人文精神可以幫助企業領軍人物超越富足的生活(Rich Life),邁向豐盈的人生(Enriched Life)。
2015年,長江商學院推出“善果·枸杞”項目,以社會創新實現精準扶貧
探索 2 :
2010年把公益及慈善課程帶入學位課程,聚焦培育企業領軍人物以及職業經理人的公益捐贈意識
“(當時)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但以人均收入、福利和社會公共支出等方面指標考量,中國仍屬于發展中國家。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的基尼系數從1978年的0.317升至0.478,大大超出國際警戒水平,已經成為全球收入與財富不均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而同樣是新興經濟體的巴西,根據世界銀行的測算,其基尼系數卻從1960年的0.6降至2009年的0.54,體現出經濟發展普惠于大眾的變化趨勢。可以說,收入與財富分配不均,已經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與社會穩定的一個重大挑戰。”
“面向未來,為了確保我國經濟的可持續性與穩定,我們必須更多地關注包容性增長與和諧社會的建設。實現和諧社會的一個先決條件是要在我國打造一個中產階層占大多數的‘橄欖型’社會結構。”“中國的發展模式必須做到經濟發展與增長的包容性,讓更多人平等分享增長成果。”
當時,我們的社保體系尚不成熟,捐贈及公益的文化還處于起步階段。基于這個觀察,長江開全球商學院歷史之先河,首創推出一系列有關公益慈善的選修和必修課程:如2010年,長江首創設立48小時公益學時制度,要求所有EMBA學員必須修滿48小時公益學時方可準予畢業。2014年,再度首創性地將公益慈善課列為EMBA的開學第一課。同時,長江首創公益獎學金(2002年)、長江公益基金(2009年),長江公益獎(2014年)等引領式創新,不斷拓展商學教育邏輯,重視財富使用的公益與責任,倡導“無公益,不長江”。
我們不僅希望公益與社會責任能成為企業家DNA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企業家們能把他們豐富的管理經驗與能力帶到解決社會問題的項目中,再通過他們手中的資源及影響力產生“杠桿效應”,把這種理念拓展到企業、家庭乃至全社會。在長江,“無公益,不長江”的公益理念及行為的培養現在已經深入人心,成為長江人學習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長江商學院文化的重要DNA。
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中,長江校友和校友企業、教授員工共捐款4.3億元,占中國機構捐款7%;
2020年,在全球抗擊新冠疫情行動中,長江校友體現出了極大的擔當精神與人文關懷。在學院的倡議、呼吁、組織下,紛紛捐款捐物資,截至2020年4月,長江校友企業累計捐贈逾40億元;
2021年7月,河南災情。各校友企業、校友組織和班級第一時間行動起來,調動資源抗洪救災。截至2021年8月2日不完全統計,長江校友企業通過各種渠道向災區捐贈資金和物資近13億元。
2021年7月,福布斯中國發布2021中國慈善榜。上榜的100名企業家中,長江校友共23位,占比近四分之一;長江校友捐款總額達63億元,占慈善榜捐款總額的近3成;12位長江校友捐款過億,占榜單捐贈過億元企業家的24%。
2017年,長江商學院推出“吉安”項目,以社會創新實現精準扶貧
探索 3:
2016年將社會創新課程系統引入管理教育。這是長江商學院重視商學教育社會功能并引領世界管理教育創新的又一項引領式創新
“從全球各經濟體發展歷史來看,一個國家如果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可能會引發各種社會矛盾,包括收入與財富分配不均,階層固化,最終甚至可能引發社會動蕩,經濟長期停滯不前。”
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經濟體少之又少:1960年被世界銀行列為中等收入的101個經濟體中,截至2008年,僅有13個國家和地區進入高收入行列,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經濟體,再能夠實現共同富裕又是難上加難。過去的共同富裕成功者都是依靠成熟而發達的市場經濟,加上有著濃厚社會主義烙印的比較完善的社保體系來實現的。換句話來說,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組合成就了共同富裕。
以美國為代表的一次分配和三次分配未能比較好地解決共同富裕問題。盡管美國具有成熟發達的市場經濟體制,先進而健全的企業群體結構及治理管理體系,傲視群雄的整體創新能力;企業群體在企業向善、社會責任、ESG等方面也具有多年的經驗及實踐;同時美國還擁有著稱于世的、世界領先的公益捐贈慈善文化,以及發揮著重大作用的社團組織及成熟而充滿活力的公民社會,但是美國仍然沒能實現共同富裕。反之,過去多年,其中產階層比例快速大幅萎縮,新冠疫情的影響令其收入和財富不均問題以及階層固化現象雪上加霜。
此外,全球大變局中科技的顛覆以及世界經濟發展模式的不平衡,使得已經實現共同富裕的國家也面臨巨大的挑戰。
基于以上思考,筆者認為:在全球大變局以及疫情后世界新秩序中,僅僅依靠過去的市場經濟以及社會主義社保體系的“兩手組合拳”或將無法實現與維持共同富裕。這些重大社會問題的真正解決需要第三只手——社會創新,來積極配合市場的“無形之手”和政府再分配的“有形之手”。社會創新在未來的共同富裕之中將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應對日益嚴峻的重大社會問題(收入與財富分配不均、社會流動性下降與階層固化)以及可持續發展問題,僅僅依靠政府、企業、社團組織、公民社會及國際組織單一的力量以及單打獨斗的方式是很難解決的。這兩大社會問題的解決需要社會各類機構及力量的跨界通力協作才能有效地解決。社會創新的核心是通過跨界協作來整合社會資源,以尋求重大社會問題的解決之道。
基于這樣的考慮,2016年,長江成為全球第一家將“社會創新課程”列為EMBA學位項目選修課的商學院;2018年起,將“社會創新課程”列為EMBA項目必修課。倡導企業不僅僅為了創富,也要為解決社會發展問題而探索創新,推動構建和諧社會。
長江商學院努力發揮教育平臺的優勢,發揮思想、理念和研究所長,在社會創新上進行了一些探索。例如,“善果·枸杞”項目便是一次跨界協同,教育機構+長江校友企業+當地政府+個體農戶等多方通力合作,以社會創新方式精準扶貧的一次比較成功的案例。2015年,長江校友在學院組織下,通過與甘肅酒泉瓜州縣銀河村枸杞種植戶簽訂善購合同,幫助農戶搭建電子商務平臺銷售渠道,設計品牌、包裝、傳播等一系列商業模式,解決農戶枸杞銷售難的問題,幫助貧困農民獲得持續的、更好的、有尊嚴的經濟收入,最終實現自主脫貧。截至2016年,長江校友善購愛心枸杞21147公斤,累計金額近348萬元,銀河村558名低保農戶直接受益,戶均增收4631元,年收入提高35%。酒泉市政府特致《感謝函》給長江商學院,肯定此舉“幫助村民實現品牌化、規模化、電商化經營,做大做強當地枸杞產業”。如今,銀河村已更名為“銀河長江新村”,以感謝長江商學院在銀河村精準扶貧中的貢獻。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讓受助者“有尊嚴”的幫扶遠不止于此。“善果·枸杞”這個“以社會創新實現精準扶貧“的模式后來被長江商學院當作社會創新的經典案例保留了下來,希望可以被復制到更多欠發達地區,幫助農民實現脫貧。
“吉安”項目也是長江商學院在社會創新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一個案例。2017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90周年之際,長江商學院在這片紅色老區打響了一場通過社會創新實現精準扶貧的攻堅戰。我們通過配合吉安市政府、聯合當地企業、長江校友企業及長江商學院各方力量,摸索出一條“政府+產業+當地企業+長江商學院+校友生態體系”多位一體的社會創新新路徑,可持續地幫扶老區脫貧。2019年4月,吉安市遂川縣正式退出貧困縣,至此吉安5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成功。2020年,國家扶貧攻堅決勝收官之年,長江商學院因此獲頒由國務院扶貧辦、人民日報社指導,人民網和《中國扶貧》雜志頒發的“中國優秀扶貧案例”獎。
長江商學院“善茶”項目,以社會創新實現有尊嚴的扶貧
探索 4:
打造一個培育新生代創富力量的全球生態體系
筆者提出的“新生代創富力量”,指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新大型企業(以《財富》世界500強企業為例),獨角獸公司和新富豪的產生及迭代。這個理念的提出希望可以反映新的經濟力量對傳統的或固有的經濟力量的顛覆。數據顯示,過去30年中國培育新生代創富力量的能力領先世界。
相比之下,日本、印度、歐盟等過去幾十年間,產生經濟上創富的力量比較有限。新生代創富力量不足的地方,年輕人的上升通道會非常有限,社會流動性就會大受限制。如果上升通道受限制的話,可能很難解決社會穩定與和諧的問題,近年來法國及智利的社會動亂就是一個例證。
新生代創富力量的持續產生,是中國發展模式的特點之一,也是經濟繁榮、社會進步與和諧、建設共同富裕社會的一個必要條件。
在培育中國新生代創富力量上,長江商學院做了一些思考、探索、創新與實踐。
2015年為了支持國家的“雙創”號召,長江啟動了長江創創社區。通過與騰訊(2015年起)、百度(2016年起)、京東(2017年起)、軟銀&微軟(2019年起)、字節跳動(2019年起)、阿里巴巴(2020年起)等戰略合作,打造了一個在國內有較大吸引力的創業及創新平臺及生態體系。自2015年成立以來,長江創創社區已累計開辦15期創業營。截至2021年1月,長江創創學員總數755人中,有30家學員企業已成功上市,35家學員企業成長為獨角獸企業。可以說,長江為年輕人打通更多上升通道、增加上升可能,為改進社會流動性下降問題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近年來,長江商學院把培育新生代創富力量的項目拓展到歐洲〔先后與聯合國企業司(UN Enterprises)、劍橋大學丘吉爾學院合作〕、東盟經濟共同體,并計劃從2022年起把此項目推廣到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日韓,以打造一個培育新生代創富力量的全球生態體系。
在培養新生代創富力量的同時,長江商學院也正在通過強調社會創新來加強新一代企業領軍人物的社會責任感。我們希望這個項目可以為全世界培養一大批高度重視全球責任及社會創新的新一代企業領軍人物。
新生代創富力量的培養對于給年輕一代提供更好的上升通道可以做出重要貢獻。中國在這方面的經驗具有一定的全球可借鑒性、可復制性。面向未來,長江希望一步一步建立一個培養重視社會創新的新生代創富力量的全球生態體系。把中國發展模式的經驗以及長江商學院培育和推動新生代創富力量的創新及探索推廣到全球,為應對收入和財富分配不均、階層固化與社會流動性下降這兩個世界性重大問題,貢獻中國解決方案和中國智慧。這些項目的成功對于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國的軟實力有著積極的意義。這也是長江商學院在全球責任及社會功能的一個核心部分。
長江商學院過去十九年間在引領全球管理教育創新方面做了一些努力與探索,這些創新的一個重要推手是聚焦管理教育和商學院的社會責任與功能。本文簡單總結并分享了長江商學院在重視人文關懷、弘揚公益與慈善、企業社會責任(CSR、ESG和企業向善等)、推動及引領社會創新方面的探索及實踐。希望和各界的同仁互學互鑒與共勉。同時,有鑒于實現共同富裕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社會創新的推動作用可能不容忽視。希望長江在社會創新領域的努力和探索、創新與實踐,能為國家的共同富裕提供思路,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