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執行情況調研報告在京發布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國家先后出臺多項政策。202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新限塑令”),之后各地相繼出臺塑料污染治理的省級實施方案和行動計劃,其中包括2020年底出臺的《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年)》。
2023年,在“新限塑令”和“行動計劃”出臺并實施近三年的背景下,北京市朝陽區自然之友環境研究所(簡稱“自然之友”)與天津市西青區零萌公益發展中心(簡稱“零萌公益”)發起了對北京市零售、餐飲行業執行塑料污染治理政策的調研,以第三方視角對政策執行情況進行跟蹤評價,并形成了調研報告。
8月15日,自然之友與零萌公益聯合舉辦了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執行情況調研報告發布會暨民間組織與多方力量關于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交流研討會,共同梳理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的執行現狀與挑戰,為后續政策優化和未來行動提供思路和方向。
自然之友垃圾減量項目主任孫敬華介紹,本次北京限塑政策執行情況調研采用了觀察法和訪談法,針對受訪場所的塑料制品提供/使用/售賣/收費情況、臺賬制度執行情況等方面進行了走訪調研。
本次調研中發現的主要問題有:
1、雖然大部分超市、餐飲門店已禁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塑料吸管,但可降解塑料、無紡布、復合材質等“替代材料”并未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量,導致更多浪費和污染,成為監管盲區。
2、塑料購物袋收費僅在大型超市執行到位,在農貿市場、餐飲打包、小型便利店等其它場景并未充分落實;超市連卷袋不在收費范圍內,使用量巨大。
3、餐飲堂食禁用的一次性餐具僅包括筷子、刀、叉、勺,而一次性碗/盤、杯子等仍大量使用;許多中餐館以“消毒套裝”變相提供一次性筷子并收費。
4、塑料預包裝被大量使用,且回收困難。
5、目前的限塑手段和宣傳力度不夠,對于消費者主動減塑行為缺乏實質性鼓勵。
針對這些問題,調研報告提出了具體建議:
1、對“替代材料”進行科學評估,避免用“有問題的替代品”替代傳統塑料;未來不應以材料替代作為北京市的主流減塑方案,而應以“改變一次性消費模式”為核心。
2、除超市收銀區外,其它場景的塑料購物袋收費也應加強監管;收費制度應覆蓋所有材質,不應對可降解塑料、無紡布、復合材質等豁免;對于連卷袋,建議北京市商務部門制定明確的收費制度,探索超市連卷袋收費的方法。
3、擴大堂食一次性餐具禁限范圍,納入一次性塑料杯、塑膜紙杯、塑料碗/盤等常見品類;執法部門加強監管,督促只提供一次性餐具的企業改進供餐模式。
4、建議北京市將塑料預包裝納入限塑范疇,限制商家過量使用、過度包裝;鼓勵超市探索預包裝回收;針對預制菜和半加工菜品的一次性塑料包裝展開調研,研究減塑方案。
5、探索源頭減量、重復使用方案,例如推廣押金制、改進稱重-結賬流程、鼓勵自帶杯自備購物袋等,通過服務模式的改變,給消費者“無塑消費”選擇權,形成支持消費者減塑行為的消費環境和環保氛圍;落實“重點用塑單位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情況報告制度”,增強管理者的減塑主動性,宣傳推廣優秀商家的成功經驗并給予表彰或獎勵。
在本次交流研討會的主題分享環節,多位專家從不同角度為大家分享了關于塑料污染治理的理念闡釋、調查研究和實踐探索成果。
青合循環經濟與碳中和研究院執行院長蔣南青博士分享了《中國塑料污染治理發展與理念建設》,介紹了全球塑料現狀和循環原理(循環經濟三原則:Reduce、Reuse、Recycle),循環經濟有助于解決45%的溫室氣體排放,并分享了中國不斷推進的限塑政策、國際減塑經驗、塑料回收模式的變化與前景等。
重慶巴渝公益主任鄭建分享了該中心所做的重慶市商戶、超市和酒店行業塑料污染治理執行情況調研報告,該報告發布后,對重慶當地限塑政策落實,特別是《重慶市一次性用品目錄清單管理辦法》的出臺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報告最后提出了中長期建議:建議秉承循環經濟理念,實踐耐用品重復利用、逆向物流、共享模式、分類回收升級再生等方式推動“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和面向2030低碳社會轉型。
來自瑞典環境科學研究院北京代表處的生命周期評價可持續發展專家趙旭晨博士介紹了《周轉筐LCA研究》:在果蔬運輸中,對比各類一次性運輸箱,在環境影響、資源消耗方面,可循環使用的塑料周轉筐表現出顯著優勢。
北京市中倫(上海)律師事務所的郭翰緣律師,從法律角度分析了地方限塑立法在立法制度上的障礙和機遇,幫助大家理解法律法規的復雜體系和執法趨勢。她認為,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的地方立法,可以在國家現有限塑政策的基礎上,做“細化”和“填補”,結合地方實際需求,不斷完善相關政策,并可實現自下而上推動立法;而環保組織可以從監督執法、推動禁限立法的細化或填補、推廣替代產品/消費模式這三方面開展工作,為政策制定提供數據和創造性解決方案。
在圓桌討論環節,設置的主題是“實踐經驗與未來建設——推動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發展走向循環經濟”,來自不同領域的分享者帶來了各自機構在塑料污染治理這條路上的實踐探索經驗。
美團青山計劃公益板塊負責人李嶸函,介紹了美團的綠色包裝、外賣“無需餐具”、規模化餐盒回收、再生材料應用、奶茶杯回收等項目。
北京有機農夫市集的市集板塊負責人房園分享了市集十多年來的環保舉措,包括所有農戶和市集門店不提供一次性購物袋、回收利用二手袋、循環使用雞蛋托等包裝物、自帶容器散打、二手毛線復活團、零廢棄會議餐等。
中國包裝聯合會循環經濟專委會專家王韌老師介紹了循環經濟專委會近期在減塑方面的工作,包括制定可回收包裝標準等;他表示,在“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背景下,現在出臺了許多對塑料回收的利好政策,期待政策盡快落地,幫助行業穩步,快速成長。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英國)北京代表處塑料倡議的項目經理賈柊楠博士,介紹了國外推廣循環經濟、EPR制度等經驗。
會議主辦方表示,希望這次會議的探討能夠為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的后續政策優化提供更多的資料參考,也希望與關注塑料議題的社會各界力量建立更多深入交流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