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印發 推動城鄉、區域殘疾人事業均衡發展
■ 本報記者 王勇
7月21日,《“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正式對外發布。《規劃》明確“十四五”時期殘疾人事業的指導原則: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保基本、兜底線,堅持固根基、提質量,堅持統籌協調、形成合力。
《規劃》提出,到2025年,殘疾人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生活品質得到新改善,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到2035年,殘疾人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與國家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相適應,殘疾人的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規劃》明確了四項重點任務,還從8個方面完善支持保障條件。
“十四五”時期
殘疾仍會多發高發
“十三五”時期,殘疾人事業取得重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的目標如期實現。
710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脫貧,城鄉新增180.8萬殘疾人就業,1076.8萬困難殘疾人被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1212.6萬困難殘疾人得到生活補貼,1473.8萬重度殘疾人得到護理補貼。殘疾人基本康復服務覆蓋率達到80%,輔助器具適配率達到80%。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比例達到95%,5萬多殘疾學生進入高等院校學習。城鄉無障礙環境明顯改善,關愛幫助殘疾人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越來越多的殘疾人更加勇敢地面對生活的挑戰,更加堅強地為夢想而奮斗,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國在國際殘疾人事務中的影響力顯著提升。
《規劃》指出,我國有8500多萬殘疾人。“十四五”時期,由于人口老齡化加快等因素,殘疾仍會多發高發。殘疾人人數眾多、特性突出,特別需要關心幫助。當前面臨的突出問題:
一是殘疾人返貧致貧風險高,相當數量的低收入殘疾人家庭生活還比較困難。二是殘疾人社會保障水平和就業質量還不高,殘疾人家庭人均收入與社會平均水平相比還存在不小差距。三是殘疾人公共服務總量不足、分布不均衡、質量效益還不高,殘疾人就學就醫、康復照護、無障礙等多樣化需求還沒有得到滿足。四是殘疾人平等權利還沒有得到充分實現,歧視殘疾人、侵害殘疾人權益的現象還時有發生。五是殘疾人事業仍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欠發達地區、農村和基層為殘疾人服務的能力尤其薄弱。
因此,《規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殘疾人保障和發展的主要目標:
到2025年,殘疾人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生活品質得到新改善,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多層次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殘疾人基本民生得到穩定保障,重度殘疾人得到更好照護。多形式的殘疾人就業支持體系基本形成,殘疾人實現較為充分較高質量的就業。均等化的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殘疾人思想道德素養、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水平明顯提高。無障礙環境持續優化,殘疾人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家庭生活等各方面平等權利得到更好實現。殘疾人事業基礎保障條件明顯改善,質量效益不斷提升。
到2035年,殘疾人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與國家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相適應。殘疾人物質生活更為寬裕,精神生活更為豐富,與社會平均水平的差距顯著縮小。平等包容的社會氛圍更加濃厚,殘疾人充分享有平等參與、公平發展的權利,殘疾人的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四項重點任務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規劃》提出四項重點任務:
一是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為殘疾人提供更加穩定更高水平的民生保障。
《規劃》要求,鞏固拓展殘疾人脫貧攻堅成果;強化殘疾人社會救助保障;加快發展殘疾人托養和照護服務;提高殘疾人保險覆蓋率和待遇水平;完善殘疾人社會福利制度和社會優待政策;保障殘疾人基本住房安全便利;落實殘疾軍人和傷殘民警撫恤優待政策;加強重大疫情等突發公共事件中對殘疾人的保護。
二是幫扶城鄉殘疾人就業創業,幫助殘疾人通過生產勞動過上更好更有尊嚴的生活。
《規劃》要求,完善殘疾人就業法規政策;多渠道、多形式促進殘疾人就業創業;提升殘疾人職業素質和就業創業能力;改進殘疾人就業服務;維護殘疾人就業權益。
三是健全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提升殘疾人康復、教育、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質量。
《規劃》要求,加強殘疾人健康服務;提升殘疾人康復服務質量;加快發展康復輔助器具服務;強化殘疾預防;健全殘疾人教育體系;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機制;提升殘疾人公共文化服務;推動殘疾人體育全面發展;大力發展殘疾人慈善事業和服務產業;加強殘疾人服務標準化和行業管理。
其中大力發展殘疾人慈善事業和服務產業方面,《規劃》提出,鼓勵殘聯、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等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等實施助殘慈善項目。深入開展“青年志愿者助殘陽光行動”“關心我的殘疾人鄰居”“牽著蝸牛去散步”和“集善優品”消費助殘等志愿服務關愛行動。培育“集善工程”“通向明天”等殘疾人慈善事業品牌。生活服務業發展布局充分考慮殘疾人需求,加快康復輔助器具、康復教育、托養照護、生活服務、無障礙、文化休閑等殘疾人服務業發展,滿足殘疾人多元化、多層次品質生活需求。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方式,加快培育助殘社會組織和企業,吸引社會力量和市場主體參與殘疾人服務。
四是保障殘疾人平等權利,為殘疾人提供無障礙環境和便利化條件。
《規劃》要求,提高殘疾人事業法治化水平;創新殘疾人法律服務和權益維護;提升無障礙設施建設管理水平;加快發展信息無障礙;營造全社會助殘和殘疾人自強的文明社會氛圍。
完善支持保障條件
《規劃》還從8個方面完善支持保障條件。
一是強化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的領導體制。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市場推動、殘疾人組織充分發揮作用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
二是健全多元化投入格局。各級政府按規定做好殘疾人事業經費保障。加快構建預算績效管理體系,資金原則上優先保障實施效果好、殘疾人滿意度高的項目。落實殘疾人事業金融、稅收等支持政策,吸引社會資本、慈善捐贈等資金,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格局。
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和信息化建設。實現有條件的縣(市、區、旗)殘疾人服務設施全覆蓋,促進服務設施規范運營和發揮效益。地方可對新建民辦殘疾人康復和托養機構給予支持。鼓勵地方將政府投資建設的殘疾人服務設施無償或低價提供給公益性、普惠性殘疾人服務機構使用。鄉鎮(街道)、村(社區)為殘疾人服務提供場地保障。加強特殊教育學校、殘疾人服務設施和基層殘疾人組織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項目納入各地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平臺、社會保障卡等加載殘疾人服務功能。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并行,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殘疾人服務體系,推動數字化服務在助殘中的普惠應用。完善殘疾人口基礎數據,改進殘疾人服務需求和服務供給調查統計,加強殘疾人服務大數據建設。
四是加快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推動建立從中職、高職到本科、碩士、博士等較為完整的殘疾人服務相關專業人才培養體系,鼓勵有條件的職業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增設康復治療、康復工程技術、特殊教育、手語、盲文等相關專業,加強殘疾人服務從業人員職業能力建設和職稱評定,加快培養殘疾人康復、教育、就業、托養照護、文化、體育、社會工作等專業人才隊伍。
五是促進殘疾人事業城鄉、區域協同發展。結合鄉村建設行動,加強和改善農村殘疾人服務。強化縣城殘疾人綜合服務能力。城鎮公共服務設施輻射帶動鄉村殘疾人服務,引導鼓勵城鎮殘疾人服務資源向鄉村延伸。城鎮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逐步覆蓋常住人口。促進中西部、東北地區殘疾人事業加快發展,鼓勵東部地區探索率先實現殘疾人事業現代化。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殘疾人事業加快發展。促進京津冀殘疾人事業協同發展,提升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殘疾人事業整體水平,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先行示范作用,推進長三角殘疾人公共服務便利共享。鼓勵各地發揮地方優勢創新殘疾人保障和發展措施。
六是增強基層為殘疾人服務的能力。將殘疾人公共服務納入縣(市、區、旗)、鄉鎮(街道)政府公共服務事項清單和村(居)委會承擔的社區工作事項清單及協助政府的社區工作事項清單。
七是發揮殘疾人組織橋梁紐帶作用。強化縣(市、區、旗)和鄉鎮(街道)殘聯建設,實現村(社區)殘疾人協會全覆蓋。改善鄉鎮(街道)殘聯、村(社區)殘協專職委員待遇,提高其履職能力。支持殘疾人專門協會建設,發揮“代表、服務、維權、監督”職能。通過專兼掛等多種方式增強殘疾人工作力量,培養忠誠、干凈、擔當,懂殘疾人、知殘疾人、愛殘疾人、心系殘疾人的高素質殘聯干部隊伍。
八是積極營造殘疾人事業發展的良好國際環境。服務國家外交大局,履行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涉殘疾人可持續發展目標,參與國際殘疾人事務。務實開展“一帶一路”殘疾人群體交流和殘疾人事務合作,深化與重點國家及周邊國家和地區殘疾人事務合作。繼續開展“亞太殘疾人十年”等殘疾人事務區域合作,支持康復國際等國際殘疾人組織發揮作用。加強對外宣傳,講好中國殘疾人故事,展示我國殘疾人人權保障和發展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