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國兩會將對公益慈善事業產生什么影響?
2022年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2022年兩會到此結束。回顧2022年兩會,公益慈善受到的關注與往年相比更加有力,對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或將產生實質性影響。
這種影響來自黨和政府的頂層設計,來自法律的進一步規范,來自企業等社會力量的重視和參與……對于公益慈善行業而言,是否能夠及時、有效回應這樣的關注和影響,將決定機構自身和行業的發展。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
3月6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
聯組會上,羊風極、王靜、唐俊杰、莫榮、益西達瓦、萬建民、王海京等7位委員,圍繞大力發展鄉村產業、筑牢農產品質量安全基石、促進種業自主創新、補齊社保體系短板、推動社會福利事業可持續發展、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動員社會力量推進共同富裕等作了發言。
發言的7位委員中,益西達瓦是四川省民政廳廳長、黨組書記,王海京是中國紅十字會原副會長;從發言主題來看,推動社會福利事業可持續發展、動員社會力量推進共同富裕都與公益慈善有著緊密的聯系。
據《人民政協報》報道,王海京在發言中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了如何更好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助力共同富裕方面的建議:廣泛動員社會資源,努力成為第三次分配的重要力量。完善稅收激勵及相關政策,盡快研究出臺遺產稅和贈予稅,完善企業扶危濟困物資捐贈稅費減免等政策。完善互聯網公開募捐的相關管理規范,鼓勵“互聯網+公益”“企業+個人”模式創新,探索基于區塊鏈技術的“鏈上公益”,推動公眾“指尖公益”……
能夠面對面地向習近平總書記就公益慈善相關主題進行匯報,機會十分難得,同時也顯示出公益慈善事業受到的重視。
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大家發言后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對困難群眾,我們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幫助他們排憂解難。要深化社會救助制度改革,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覆蓋全面、分層分類、綜合高效的社會救助格局。要針對特困人員的特點和需求精準施策,按時足額發放各類救助金,強化臨時救助,確保兜住底、兜準底、兜好底。要補齊農村社會福利短板,加強對農村老年人、兒童、“三留守”人員等特殊和困難群體的關心關愛。要加大對因疫因災遇困群眾的臨時救助力度,做好殘疾人康復、教育、就業等工作,保障流浪乞討人員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關心關愛精神障礙人員,堅決杜絕欺凌虐待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違法行為。
“總書記的現場回應,為我們廣大社會組織如何在今后推進共同富裕進程指明了清晰的方向。”王海京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推動公益慈善等健康發展
3月5日上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明確提出,發展社會工作,支持社會組織、人道救助、志愿服務、公益慈善等健康發展。
這是社會工作第六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社會組織、人道救助、志愿服務、公益慈善”連續第四年被政府工作報告放在一起表述。
與往年相比,今年的關鍵詞是“健康發展”——不僅要有數量,還要有質量。
《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強調,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十四五”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政府工作報告對健康發展的強調,是對新時代發展要求的必然回應。
政府工作報告的各項工作、目標會分解到各個部門。作為公益慈善事業的主管部門,民政部門在2021年已經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22年這些政策措施的實施將進一步加速。
要構建社會工作服務體系、提升社會工作服務機構能力、擴大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隊伍。
要推動社會組織發展從“多不多”“快不快”向“穩不穩”“好不好”轉變,從注重數量增長、規模擴張向能力提升、作用發揮轉型。
要積極發揮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重要作用;鼓勵慈善組織和慈善信托發展;規范發展互聯網慈善。引導鼓勵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和社會群體投身慈善、回報社會。
要健全志愿服務體系,推動機構和城鄉社區設置相對穩定的志愿服務崗位,組織開展專項志愿服務活動,培育一批志愿服務品牌項目。
與之相配套的有一系列的支持鼓勵政策,唯有注重質量發展的機構才能贏得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修改慈善法
被列入2022工作任務
3月8日上午,受全國人大常委會委托,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
報告顯示,202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預安排審議40件法律案,其中民生、社會、環保領域立法內容明確提到了修改慈善法。
修改慈善法最初是2020年慈善法執法檢查報告中提出的,此后一直廣受公益慈善行業關注。2021年3月,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召開慈善法修訂啟動專家座談會;2021年6月,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委托民政部、中國社會保障學會、中國慈善聯合會、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五家單位五家單位起草《慈善法(修訂草案)》建議稿及行業意見收集等工作;2021年9月,“《慈善法》修法工作階段性推進會”在京舉行。
在這一過程中,出于對切身利益的關注和對行業發展的責任感,公益慈善行業積極參與,出人出力出智,發揮了重要作用。
能夠被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2022年預安排審議的40件法律案中,無疑是對慈善法修訂工作的極大促進。而慈善法的修訂完成,將為稅收減免、互聯網公益、慈善組織認定、信息披露等一系列問題的解決提供法律依據。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代表團以代表團名義提交“關于優化完善稅收激勵政策支持公益性捐贈健康發展的建議”。具體包括:
首先,完善捐贈人稅收支持政策,進一步優化完善鼓勵捐贈支出的稅收政策環境。其次,完善受贈方稅收政策,加快形成有利于慈善組織健康發展的稅收政策環境。第三,明確實際受益人稅收優惠待遇,對取得受災、扶貧、助殘、養老、醫療補助等救濟性的困難補助收入免征相關所得稅。
那么,這一建議是否會在慈善法及配套法律法規的修改中被吸收呢?無疑是十分值得關注的。
鼓勵民營企業堅持把公益慈善做下去
近年來,來自企業的代表、委員在兩會期間多多少少都會涉及公益慈善的議題,但今年他們提出的關于公益慈善的建議更加有力——越來越少泛泛而談,越來越具有現實針對性。
全國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新川村黨委書記張天任建議:盡快修訂《慈善法》,擴大慈善組織的范圍,厘清慈善組織的定義,認定程序和退出機制,增加網絡慈善專章,進一步推動加強慈善信息公開工作。
全國人大代表,小米公司創始人、董事長雷軍建議:適度放寬企業基金會注冊門檻及業務范圍限定,幫助企業提升從事公益事業的專業化水準。制定三至五年服務改革方案,強化對企業參與公益事業的專業指引與服務。探索新型捐贈方式,鼓勵企業積極開展公益創新。鼓勵民營企業積極開展公益創新,充分發揮專業能力和創新動能,主動提供“非捐贈公益服務”。
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多蒙德實業集團董事長石磊在提案中建議:對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名單進行前置審批,每年末公布下一年度扣除資格名單;對前期未取得稅前扣除資格的公益性社會組織進行全面審計,對實際用于符合法律規定的公益慈善事業的捐贈應準予捐贈企業在稅前扣除,同時對不符合企業捐贈意向的違規行為進行追責。
全國人大代表,亨通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崔根良建議:加快修訂《基金會管理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制定出臺符合民營企業非公募基金會實際情況,有利于激發民營企業通過發起設立基金會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的單行管理條例或實施辦法。放寬民營企業非公募基金會理事任職年齡不得超過70周歲、理事長不得任期連任兩屆等限制。
……
這些建議既說出了企業自己的困惑,實際上也說出了公益慈善行業想說而沒有機會說的問題——從公益慈善行業的專業角度來看,這些建議的專業化程度已經很高了。
在接受《中國慈善家》采訪時,中致社會發展促進中心執行主任、北京市致誠律師事務所合伙人何國科表示,“這些建議直中要害,說出了行業從業者的心聲。”
能夠提出這樣的建議,一方面說明來自企業的代表、委員已經深度參與到公益慈善事業中,唯有這樣,他們才能提出有針對性的內容;另一方面,說明他們希望進一步投入到公益慈善事業中去,正因為如此,他們才希望破除阻礙包括他們自己參與在內的公益慈善領域的各種障礙。
繡球已經拋出,公益慈善行業是否能夠接住呢?我們拭目以待!
(據善城廣州)